你是否曾经注意过自己办公楼、小区里电梯的名字,稍作留意,会发现每天接触的绝大多数电梯,几乎都是国际品牌。 但是现在,这一状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国产替代”政策的推动,倒逼着中国电梯产业自主化提速。数据统计,2021年,外资品牌在电梯市场份额为70%,到2022年,这一比例变为近60%。今年7月5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电梯展召开,从现场展览展示也可以看到,国产电梯品牌正在强势崛起。 长期以来,中国电梯产业的成长之路历经艰辛,但这个过程中,一些中国电梯企业也在不断突破与再造,在这场长跑之中,中国品牌如何以技术创新完成纵身一跃,国产品牌又需要怎样的努力和自持? 进击的中国电梯 1854年,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安全保护功能的升降机诞生以来,电梯逐步从商业建筑走向了居民住宅,像汽车一样风靡全球,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通行神器。 1949年,上海各大楼共安装了进口电梯955台,从此拉开了电梯在中国市场的逐步应用,品牌主要是美国奥的斯,英国EXPRESS ,瑞士迅达、日本日立等外资品牌为主。 到了2021年,在城镇化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旧楼加装电梯等动力推动下,电梯行业产量逐渐增多。2021年我国电梯产量达到154.5万台,增长20.5%。此外,据《中国电梯行业商务年鉴》测算,随着2023年开始将迎来第一批装机电梯的淘汰高峰的到来,在国土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按照单位电梯换新比例为1:1.5,到2026年,中国电梯换装需求将增长至68.55万台。 然而,一面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一面是国产品牌的止步不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国产电梯品牌占有率不到30%。最关键的是,这一占比,还主要得益于国产品牌渗透的三四线城市,主打低端市场。 有行业人士看来,电梯核心技术并无过大差异,中国人不用中国的电梯,难道是因为一线品牌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更好的服务? 当然不是! 电梯是特种设备,对于终端用户和建筑的运维者而言,一定考虑安全第一,对于经销商而言,则是一个价格驱动的市场。 以家用别墅梯为例,其价格往往受“品牌溢价”“原材料”“功能配置”等因素决定,也就是说,撇开同质化的原材料,功能配置,人们总希望得到更加信赖的品牌,因此,对国产品牌的不信任,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一二线乘客电梯市场,中国国内超高层建筑的增加,使得超高层电梯的市场不断加大。但国产品牌在超高速等领域的技术储备捉襟见肘,目前能开发出的最高速电梯只有6.0m/s,其中大部分产品聚焦在1-2.5m/s。 世界电梯生产制造业已经有170年的历史,凭借先发优势,早已在对多个核心技术形成了技术专利垄断。譬如,作为曳引机吊挂的载体,主要以钢带与钢丝绳为主。相比钢丝绳,钢带与曳引轮的接触面更大,摩擦力更好,间接提升井道空间利用率,对于高端住宅市场而言,钢带也曾被认为是替代钢丝绳的一次技术革命。 其实,钢带技术原理本身不难,但由于早些年头部企业对钢带形成了专利保护,国内品牌则只能仍然使用钢丝绳为载体,钢丝绳电梯的电机较大需要较大的电梯井空间,,钢丝绳电梯的电机较大需要较大的电梯井空间,在寸土寸金的住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钢带只是其一,但失去了先机的中国电梯产业,就像是安卓手机,不断内卷,从拼摄像头到拼折叠屏,最终走向了拼价格的时代。这种矛盾可以说是国产电梯憋屈历史与行业焦灼现状的杂糅:从高速梯、电梯集控、数字化,这些领域似乎跟中国企业始终不沾边,渐渐失去了利润更优的中高端市场。产业处处受制于人的同时,只能窝里斗,靠连年价格战抢二三线市场。 然而,和所有改变生活的发明故事一样,“问题”往往是“变革”的驱动力。中国电梯在中国市场曾长期徘徊在中低端市场的关口。不过,无论手机还是电梯,甚至包括国产芯片和C919客机,制造产业的弯道超车,相当于一场长跑,不仅对内要修炼好自身的品质,更需要找准方向,持续创新,实现技术突破。 从制造到智造,看到国产电梯的努力 这条赛道上,中国电梯产业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 位于佛山南海区的狮山镇,也是美的LINVOL的首条产线所在地。2022年,这里共有15000台电梯在此下线。2023年,在电梯市场环比下滑20%,而美的电梯一季度却迎来了近20%正增长,跑赢了市场大盘。 背后的奥秘非常简单,打造具备行业领先柔性交付能力的同时,聚焦制造技术领先。 |
GMT+8, 2024-12-15 00:39 , Processed in 0.0200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