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多次维修承诺退换机” 政策也同步跟进:在三包有效期内,若近一年内性能维修两次仍无法正常使用,第三次出现性能问题便执行换机处理。这些政策的推出,既源于美的作为大品牌对自身产品的信心,更旨在让用户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最终,所有的投入好不好,还是要由用户来投票。根据美的2024年报,其用户的净推荐值(NPS),同比提高了30%。这个数据,证明了用户能真实地感受到这套体系带来的服务体验提升。 异军突起和下滑严重 小米在家电市场的崛起速度,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根据小米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其智能大家电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3.8%。奥维云网(AVC)的数据也显示,到2025年7月,小米空调在线上市场的销量市占率,已经超过了格力。 小米到底做对了什么? 答案并不神秘。小米的策略非常成功,它将一套在中国商业史上被反复验证过的打法,执行得更加彻底。这套打法大致可以分为三步:一,模仿全球最好的外观和设计,对标龙头产品的核心配置;二,利用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优势进行高效整合;三,低价销售,给用户带来极佳的“性价比感受”。 这套打法,中国制造业的“老炮”们其实再熟悉不过,这也是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在与外资龙头品牌进行竞争时常采取的策略,并且也取得了成功。 但小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把这套“老策略”用出了新效果。 所不同的是,当年那些中国企业,大多从一开始就把进入欧美市场作为目标,考虑到知识产权的风险,它们在模仿的过程中,必须有所保留,不敢完全照搬。 而小米大家电业务目前的核心战场,依然在中国。这让它没有了进入全球主流市场的顾忌,敢于进行更全面的模仿,所以这套打法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但是,这套策略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天花板”。 一位长期观察中国制造业的资深人士指出,这种模式的致命缺陷在于,相应产品往往能依靠性价比冲到市场前三,但之后就很难再有突破,无法成为真正的行业龙头。 因为“性价比”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帮你快速获得用户,但也会限制你进行高投入的原创研发和真正的技术创新。当市场竞争进入深水区,比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核心技术、品质标准和全球化能力时,这套打法的局限性就会暴露出来。 如果要成为行业的真正龙头,就必须走一条更难的路,加大产品的原创研发,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提升产品品质,并走向全球市场接受最严苛的检验。 这也是所有中国龙头企业走过的路。 而对于那些没能及时走上这条路的昔日巨头,市场的变化则是残酷的。 格力电器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根据其发布的2024年年报,公司全年营收同比下滑7.26%,这是其近四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营收负增长。在美的、海尔营收规模分别冲向4000亿和3000亿关口时,格力不仅没能跟上,与两大对手的体量差距反而正在拉大。 问题的根源,并非产品质量的突然崩塌,而是长期战略选择的结果,财报数据显示,消费电器(以空调为主)的营收,依然占到格力总营收的近八成。当美的和海尔早已通过全球化和ToB业务,为自己构建起多元化的增长引擎时,格力的多元化转型却始终不顺,其智能装备业务收入同比下滑超过36%,全球化进程也相对迟缓,2024年海外市场销售额仅占公司总营收的14.91%。 过度依赖单一品类,让格力在市场环境变化时,缺少了足够的缓冲地带,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其2024年依然维持了较高的净利润,但这背后,是销售费用被大幅削减43%的“节流”结果,而非“开源”的增长。 格力的困境,为所有家电牌桌上的玩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镜鉴,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仅靠过去的功劳簿和一个强大的单品,已经不足以确保未来的稳定。 龙头之路,没有捷径 龙头不是一天练成的。 在中国这个充分竞争的家电市场,一时的销量领先并不代表最终的胜利。真正的行业领导者,都经历过长期的、残酷的全球市场竞争的磨砺,并最终建立起难以被模仿的体系化壁垒。 这样的故事,在别的赛道早已上演。 在全球彩电市场,当价格战打得最火热的时候,TCL和海信选择了持续投入显示技术和全球化运营,根据Omdia数据,2024年,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市占率稳居世界第二;TCL的电视面板市场份额也稳居全球前二。他们靠的,是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全球化布局。 在全球手机市场,这个故事上演得更为惊心动魄。唯一真正动摇过三星和苹果地位的中国企业,是华为。原因无他,正是华为“卧薪尝胆”,在芯片等核心技术上进行了巨额的原创研发投入,也正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在遭遇外部制裁后,华为依然能够“从头再来”。 华为的经历证明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在硬件科技领域,没有原创的核心技术,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壁垒,更不可能在全球牌桌上拥有最终的话语权。 看懂了华为和TCL们走过的路,就能理解美的今天的选择。 当一些新玩家还在重复“模仿+性价比”的早期路径时,美的早已将竞争的维度,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它以超越日德品质标准为目标构建的“品质技术研发壁垒”,和以最好的服务为目标建立的“数字化实体服务体系”,正是中国龙头企业已经被验证过的成功范式。 中国企业有足够的市场经验应对一切变化。未来的市场格局,或许依然充满变数,但胜利的天平,总会倾向于那些选择走更难、但更正确道路的企业。 美的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的增长,更能引导中国家电向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中国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样本。 (作者 冯科翰)
|
GMT+8, 2025-9-3 06:47 , Processed in 0.0265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