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临近,某知名主播再次因为“和田玉”风波,登上了热搜。 事实上,广大消费者并不是只关注某个人或平台,而是对当下假货泛滥的共鸣,购物一不小心就掉进了“陷阱”,退货遇到各种阻碍,假一赔三更是难上加难。 在黑猫投诉上搜索“假货”关键词,共显示出近19万条结果,涉及货不对板、虚假宣传、产品已下架、服务态度差等方方面面。“简直是横行霸道,不想过双十一了,快进到3•15吧”,一位消费者愤怒地写道。 不排除贪小便宜的原因,但大多数消费者都是“躺枪”,假货的各种“马甲”和层出不穷的花式套路,着实让人防不胜防。和这些造假行为作斗争,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1、造假套路多、侵权认定难,政策仍在完善中 如果不仔细看,你能分清这两个LOGO的区别吗? 前者,是正规的“KONKA”(康佳)品牌;后者,是假冒的“KDNRA”(鑫康佳),通过字母的变形处理,几乎以假乱真,再加上诱人的价格、眼花缭乱的页面,导致部分消费者“中招”。 从早些年的“康帅傅”“营养专线”,到今天的“鑫康佳”,山寨品牌一直没有从大众视野消失,反而进化出了更“高明”的手段。在百度上,这个品牌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化身成为了所谓的“康佳子公司”;同时,它还通过一家叫做“康佳云电器集团”的香港公司,专门注册了“鑫康佳”和“KDNRA”的商标。 业内人士指出,这也是当下侵权认定难的缩影,假冒品牌通过恶意抢注与大品牌相似的商标,导致执法难度增加,往往因无法认定侵权行为而告终。除了假康佳,还有假索尼、假海信、假长虹等等,这些假冒品牌不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对知名品牌的形象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健全质量政策,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全国也开展了多轮打假专项整治行动,针对侵权假冒伪劣商品进行统一销毁,对不法分子形成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不过,像刚刚提到的商标抢注等“钻空子”行为,仍然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以更严格的执法手段,来压缩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空间,不给违法犯罪行为任何可乘之机。 2、主流平台“下狠手”,但速度还不够 假货不仅危害消费者的权益,也对平台的口碑造成负面影响。如今,大多数平台都在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数据显示,2022年,仅抖音一个平台就删除了假货链接近50万条,清退售假店铺2.1万家。 但比起假货的“生长速度”,这些可能还是远远不够。 以售卖假货“KDNRA”的某电商店铺为例,其店铺评分仅有3.5,物流速度、用户评价、售后服务各项指标也远远低于同行,明显是只做“一锤子买卖”的,所谓保证金只是他们眼中成本的一部分,赚够了就跑路,注册个新公司换个新“马甲”,继续骗下一波。 而这些店铺的清退,也往往发生在消费者权益损害之后。黑猫投诉上有很多消费者反馈,买完后就发现商品的链接早已下架,店铺也已经卷铺盖走人,退货无门,最后只能和平台方协商处理,沟通记录长达几十条。 因此,从平台方的角度来说,从一开始就要对平台经营者的资格、门槛严加审核,查明其资质,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制定更加明确的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细则,进一步保障商品服务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权益,还要做好相关监管部门的配合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人工投入,还可以考虑与AI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结合,共同保护消费者权益。据抖音方面称,目前已经采用了AI识别技术和人工审核结合的方式,来打击平台上的售假账号。 3、企业主动出击,有态度,也要有底气 很多消费者表示,都是商品出了问题维修时,才从官方维修人员口中得知,自己买的是假货。 这也给广大企业敲响了警钟。为了维护品牌的权益,企业需要提供更多官方信息查询渠道,如咨询电话、防伪码等,帮助消费者进行售前鉴别;同时,对假货“该出手时就出手”,通过法律手段对造假行为追责到底,彰显对抄袭者零容忍的态度。 总而言之,与假冒伪劣商品的斗争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政府、平台、企业的多方联手,消费者也需要擦亮双眼、仔细甄别,才能让假冒伪劣商品彻底失去生存空间。 |
GMT+8, 2025-5-2 17:59 , Processed in 0.02708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