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此,京东第三方商家规模不断增长。据公开数据,今年双11期间,京东新注册店铺数量同比去年增长3.4倍,参加今年京东双11的新老商家数量同比增长超1.5倍。许冉甚至在业绩电话会上直接预言:未来京东的第三方商家收入占比将超过自营收入。大力引入第三方商家,也是京东“低价”战略的重要一环。这类第三方商家大多规模较小,但能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更低廉的价格。据钛媒体报道,随着这类商家的大量涌入,9.9包邮产品开始在京东批量上线,成交价10元以内商品的购物用户数也大幅增长。 更重要的是,在流量平权的机制下,京东的流量分发逻辑开始基于产品价格和热度。此前京东的自营商品通常拥有更好流量权重,但现在只要价格和销量具备优势,薄利多销的第三方商家商品也能排在自营商品之前。这也将竞争进一步导向了价格,刺激商家推出更多低价商品。 除了改变B端商家的玩法,京东面向C端消费者也推出了多项低价举措——3月提前上线百亿补贴,6月推出“全行业力度最大”的618,双11直接将大促主题取名为“真便宜”,百亿补贴的商品数量也对比618翻倍。 部分优惠甚至是以更高的成本为代价。以59包邮为例,今年8月,京东宣布降低自营商品免邮门槛,京东PLUS会员享受全年无限免邮,普通用户自营免邮门槛从99元降至59元。受免邮门槛降低影响,今年三季度,京东包括采购、仓储、配送、客户服务和支付处理在内的履约开支同比大增6.1%至152亿元,而此前多年,这一数据都保持平稳。 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部分成本细分类目上,京东有所取舍,但就整体来看,大规模的低价补贴政策并未侵蚀京东的利润空间,京东的利润率还稳中有升。根据财报,2023年三季度,京东毛利润为388亿元,比预期高出约11亿,同比增长7%,毛利率也同比提高了约0.8个百分比至15.6%,归母净利润106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创下历史新高。 在保利润的情况下,继续以“低价”为导向,去重新分配流量和调整机制,这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高速增长,但也是较为稳健的模式。这或许也是许冉给出的解题思路:守住蛋糕的同时,再慢慢转向。 3、发力采销直播间、即时零售,能否撑起新增长引擎? 整体来看,京东还在探索新业务,以期获得新增长和破局点。 根据财报,京东来自京东产发、京喜及海外业务等新业务的营收占比正在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来自新业务的营收占比由2022年前三季度的2.27%下滑至1.49%。这一方面说明了新业务未能扛起增长大旗,一方面也说明了京东在收缩京喜和国际业务,选择聚焦零售主业。而具体到零售主业而言,京东目前手上有两张不错的牌——采销直播间和即时零售。 今年10月25日,京东采销直播间横空出世,这个无达人佣金、无套路、无坑位费的直播间上线得十分临时,甚至宣传页面都做得相对粗糙。京东的采销人员穿着京东的红色马甲出现在直播间,仿佛一场品牌内购会。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因为直播间低廉的价格而光顾,京东采销直播间成功将流量做了上去。 根据京东战报的数据显示,今年11.11全周期,京东采销直播间的首场直播创造观看破千万的纪录,整场销售破35万件、50款商品上线即秒光,直到双11结束,采销直播间总观看人数超过3.8亿。 消费品牌对主播的爱恨交加由来已久,巨大的流量和销量与高昂的坑位费、佣金往往相伴相生。也正是因为砍掉了主播这一环,京东得以拿到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但问题在于,京东对头部主播也有很强的需求度。京东采销直播间的推出,也许会打破京东电商生态下不同类型主播之间的平衡局面。 自直播电商兴起以来,行业经历了网红主播、品牌自播等不同的直播间形态。而不管是头部主播,还是品牌自播,都是构成直播电商生态的重要一环。对许多消费者而言,头部主播更是在卖货之外还有一层粉丝忠诚度,且多数主播后有专业MCN在策划,内容丰富度、互动趣味性对比普通直播更强,也因此在提高用户粘性、增加用户停留时长方面更有优势。 京东在直播领域一直弱于淘宝、抖音等平台,为了提高平台的用户流量和流量,京东近年来频频向头部主播伸出橄榄枝。今年618,头部直播机构“交个朋友”和罗永浩正式入驻京东,到双11又邀请了罗永浩、瑜大公子、金星、黄圣依杨子夫妇等超头主播与明星主播。 一边是快速崛起的采销直播间,一边是仍在大力引进的超头主播,还有努力将定价权和利润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品牌直播间,三者的核心竞争力都是“最低价”。可预见的是,如果无法在三者之间做好平衡和差异化,流量争夺和低价内卷必然会带来内耗。 另一张“王牌”即时零售,近两年的重要程度在提升。根据三季度财报,达达总营收28.67亿元,同比增长20.46%,公司预计达达第四季度营收将在30-33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2%-23%。刚刚过去的双11当天,京东小时达成交额同比增长45%,京东到家直播成交额环比618增长超10倍。 尽管增速可观,但不可忽略的是,即时零售市场竞争者众多,不管是外卖巨头美团、饿了么,还是盒马等新零售平台,抖音等电商平台,都对即时零售市场这块肥头势在必得。 今年3月,盒马上线“1小时达”服务,为距离门店3-5公里区域内提供最快1小时送达服务;6月,饿了么在“2023夏季商家大会”上表示,将从六大方面加大对商家的投入;到了11月,美团推出“11.11 美好狂欢节”;此外,抖音电商旗下的小时达服务也获得了独立入口,加码即时零售之意十分明显。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外卖,即时零售的消费频次及用户月活并不占优势。京东也曾一度想要试水外卖业务,但目前并没有落地的信号。对比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巨头做即时零售,京东想要从即时零售切入外卖的难度明显更大。 京东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而当下不管是把许冉推向台前,还是在低价策略、平台生态上精益求精,都可见京东在试图调整自己的步伐和节奏。 对于一个营收规模数千亿、拥有超50万员工规模的企业而言,掉头转身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中国的电商、零售行业,从来不缺敢于取舍和转型的玩家,京东的变革也将会持续。
|
GMT+8, 2025-5-3 17:04 , Processed in 0.0250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