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包括家电在内的消费电子业务技术更新、产品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东芝 " 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城池反而成了自我设限的藩篱——当它们努力把这条赛道的产品做到极致,抬头却发现这条赛道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和今年 11 月 22 日在临时股东大会上宣布的时间一致,12 月 20 日,老牌日本企业东芝从东京和名古屋的证券交易所双双退市,结束了其自 1949 年以来长达 74 年的上市企业历史。 摘牌一刻,没有人感到惋惜,毕竟这家曾经的 " 日本之光 ",已经一蹶不振多年。在互联网上搜索与东芝有关的新闻,无一例外都与 " 退市 "" 收购 "" 衰落 " 等关键词紧紧绑定。 时间回到今年 8 月,以日本国内基金 " 日本产业合作伙伴 " ( JIP ) 为主的财团正式对东芝发起收购,并在次月以每股 4620 日元(约合人民币 227.6 元)的价格从东芝股东手中募集到 78.65% 的股份,成为新的母公司及最大股东——走到这一步后,东芝的私有化退市已经成为定局。 此时距离东芝开启 " 变卖家产 " 模式,已经过去了八年有余。 尽人皆知的事实是,为了填补多年造假捅出来的财务窟窿,东芝在这几年间 " 几乎将能卖的都卖了 ",一直试图通过打包出售旗下多条核心业务线续命,其中就有风靡多年的彩电、洗衣机和电冰箱 " 三大件 "。 尽管今天人们依然能够在电器市场上找到东芝的彩电、洗衣机和电冰箱,但那个红色的东芝 logo,实质上也不过是一个 " 外壳 " 而已。在一个线上家电平台上,有人询问东芝冰箱 " 是否还有日版 ",得到的答复只有一句话:" 留下的只是名字而已。" 沦落至此,让人唏嘘,但又实属意料之中——毕竟这几年,曾经如巨人一般的日系白色家电身影,如今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越发渺小。除了在市场竞争中活下来的松下和大金,其他的不是已经寄人篱下,就是已经被人刻在了墓志铭上。 代表日系家电的 " 东芝 " 们,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当红女星酒井法子曾为东芝代言过一支经典广告。那段广告语和酒井本人甜美的笑容,成为中国很多 80 后记忆中的一部分:"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 放在今天,这条广告绝对能算是 " 洗脑神作 "。 那时候的东芝进入中国已经超过 10 年,在大连落地的首个生产基地早已投产,贴着东芝厂标的冰箱、电视、洗衣机成为中国很多城市家庭梦寐以求的 " 镇宅三宝 ",和今天成为社交货币的智能手机别无二样。 这是那个年代人们所熟知的东芝。 现在可能已经成为 " 冷知识 " 的一点是,东芝的荣誉簿上,还挂着 " 白色家电开创者 " 的称号——日本本土的第一个电饭煲、电冰箱、微波炉,都是从东芝工厂的流水线直奔市场。 20 世纪 70 年代,东芝随改革开放的浪潮进入中国,凭借良好的技术优势和工业设计,很快敲开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大门。 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大多以能够用上日系进口家电为荣,更不用说能够买到一台贴着东芝牌的家电产品了。毕竟中国的家电行业在当时还未起步,能选择的品牌屈指可数,而且价格也十分昂贵。 以冰箱为例,一台东芝冰箱在当时的售价,就等于一个普通打工人不吃不喝干两年拿到的工资,妥妥的身份、地位和实力象征。 正是如此,当时哪家要是有一台日本家电,无论是电视机还是冰箱,都恨不得向街坊邻居炫耀一番,哪怕只是一个电视机遥控器。 也是在那个时候,添置电器成为中国一个普通家庭在国家飞速发展背景下积累财富的象征。绝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有声有色,都是从耗费九牛二虎之力购买日本品牌家电开始的。 可以说,如今已经退潮的日系家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任了逐渐宽裕起来的中国人家电产品消费的启蒙工作,也改变了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 用非虚构作家比尔 · 布莱森在《闪亮的日子》里的话来说,这份因家电带来的愉悦,大概可以如此概括:" 突然他们可以拥有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东西,他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如此幸运。" |
GMT+8, 2025-7-6 22:21 , Processed in 0.0255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