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赚钱的业务,被摆上货架贱卖 20 世纪 80 年代,东芝在日本的地位,大概和韩国今天的三星差不多。 那时候,日本正处于经济腾飞的 " 景气时代 ",家大业大的东芝乘着东风飞速成长,成为风光无两的 " 六边形战士 ",业务范围横跨家电、电气、计算机、半导体、能源、基建,可以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光是家电一项业务,就能让东芝赚得盆满钵满,在最巅峰的时期贡献了整个集团总收入的三成。 东芝更曾与松下、夏普并称为 " 日本白色家电三巨头 ",并将家电这张王牌打遍全世界,将霸占全球市场领头羊位置的欧美家电品牌赶下了神坛。 利润驱使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当时的东芝管理层已经设想过全球家电行业未来的发展轨迹,但却想不到自己的家电生意,却以某种大跌眼镜的方式草草结束。 2016 年,深陷会计丑闻的东芝将白色家电业务以 4.73 亿美元的价格卖给美的集团,后者同时拥有东芝品牌 40 年全球授权、超过 5000 项技术专利,以及东芝在日本、中国、东南亚的市场、渠道和制造基地;一年后,东芝将电视业务以 129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7.5 亿元)的低价打包卖给海信,一度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轰动。 不承想,曾经代表身份象征的东芝牌家电,被收购后却摇身一变成为高端品牌,仿佛在 " 新欢 " 处找回了昔日的活力。 以冰箱为例,据第一财经报道,东芝白色家电在 2018 年业务扭亏为盈,旗下的大白桃、小白桃冰箱也在社交媒体上被贴上 " 高颜值 "" 质感 "" 大容量 " 的标签,一度登上网购平台的推荐榜单。 尽管如此,东芝在中国市场上的存在感和影响力,确实已大不如前。 有家电分析师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直言,东芝品牌在家电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弱,拉动力持续下降," 未来也许会被中国企业抛弃 "。 固执的日本家电,在转身前被卷死 东芝的境遇,只是 " 日本制造 " 尴尬现状的一个缩影。 近些年来,日本制造业大厂似乎都得了 " 泰极生否 " 的怪病,行业巨头相继曝出丑闻,在传统优势行业上也风光不再。 尤其在家电制造上,中国自主品牌产品早已在价格和质量上击败了市场上长期占据 C 位的日本家电,后者的震惊姗姗来迟,想发力追赶时已经被远远甩在了后头。 没办法,无论性价比还是实用性,许多国内自主品牌都有能力打破日系家电 " 结实耐用 " 的神话,中国家庭的 " 倒戈 " 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 《2022 年中国家电消费人群洞察报告》显示,在 " 国潮 " 崛起和中国制造的快速迭代影响下,格力、美的、海尔等国货品牌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远比外国家电品牌要高。 甚至在日本本土的电器市场上,中国的家电品牌的活跃度同样力压日本品牌。今年 9 月,有媒体在东京秋叶原电器一条街的卖场探访时发现,国产的海尔、海信在售的商品,已经不再是以前处于市场缝隙的小型冰箱、洗衣机,而是可以与日本品牌摆在一起的中高端升级产品。 演变成如今的局面,不可否认存在时代的因素,但必然有自身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屡屡被提及盲目投资、思维僵化、组织臃肿、决策链条过长的 " 大企业病 " 问题,当然还有为了守住领先地位而严格限制技术外泄的保守思想。 日本精密加工研究所前所长汤之上隆在《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一弊病:"(日本企业)面对十年一轮的新技术浪潮时,对市场机会缺乏敏感性,因循守旧,错失机会。" 但比起日本家电企业的固执守旧,中国家电品牌后来的崛起更为 " 致命 "。 尽管家电行业有一定技术门槛,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转让、企业并购的推进,这种曾经被视为 " 高科技 " 的技术,在今天已经成为中低端技术。不少数一数二的中国家电企业,早些年也是通过购买包括日企在内的外资技术,不断学习、借鉴、壮大,最终凭自己的核心技术实现反超。 另一方面,如今,包括家电在内的消费电子业务技术更新、产品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东芝 " 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城池反而成了自我设限的藩篱——当它们努力把这条赛道的产品做到极致,抬头却发现这条赛道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回到 2016 年美的收购东芝白电业务之后的记者会上,有日媒采访时问及美的收购东芝的缘由,得到的答复让在场的日本记者内心五味杂陈: " 我们是为了‘东芝’的品牌使用权才实施收购,如果无法使用东芝品牌,我们根本没必要收购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 某种意义上,这或许是给全世界商业巨头们最好的启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轮上,比起守住一方城池,那个懂得与时俱进的玩家,更能够避免沦为商业战场上举白旗的输家。
|
GMT+8, 2025-7-7 04:07 , Processed in 0.0268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