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电中,今年前三季度21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752.89亿元,共实现归母净利润70.76亿元。从营收增速来看,厨房小家电行业整体业绩增长较为乏力,仅苏泊尔、小熊电器、新宝股份、彩虹集团、比依股份5家企业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实现增长,其余7家企业营收均同比下滑。 注:股价及市值为截至2023年12月26日收盘 其中,作为厨房小家电龙头的九阳股份,自2020年营收首破百亿,净利润增长至历史最高水平后,已连续两年出现营收、净利双降。九阳股份财报显示,其2021年、2022年、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105.40亿元、101.77亿元和67.81亿元,分别同比下滑6.09%、3.45%、2.0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46亿元、5.30亿元和3.64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0.69%、28.98%、27.96%。 虽然苏泊尔营收、净利实现双增,但增长幅度均较小。财报显示,其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3.67亿元,同比增长2.58%;归母净利润13.62亿元,同比增长4.07%。新宝股份虽然前三季度营收实现微增,但归母净利润有所下滑,财报显示,新宝股份前三季度营收107.55亿元,同比增长0.34%;归母净利润7.36亿元,同比下滑12.78%。 小熊家电从财报来看,其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3.18亿元,同比增长22.96%;归母净利润3.16亿元,同比增长31.24%。但是从二级市场来看,小熊电器现状或也不够理想,2020年,小熊电器曾一度每股超160元,但如今其股价在50元上下徘徊,截至12月26日收盘报每股46.8元,其市值也下跌到连巅峰之际的一半都不到。 除厨房小家电外,清洁小家电市场发展也同样不够理想,富佳股份、莱克电器、欧圣电气营收及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而从此前争夺“扫地茅”称号的石头科技和科沃斯两家来看,石头科技今年三季度营收为59.89亿元,同比增长29.51%;归母净利润为13.6亿元,同比增长59.1%。虽然营收、净利双增,但资本似乎并不“买账”,自2021年6月股价达历史高点每股1064.88元,总市值高达725.99亿元后,其股价便开始持续走跌,到如今股价跌超七成,12月26日收盘报每股280元,市值仅为巅峰期的一半左右。 科沃斯虽营收微增,但利润下滑明显,财报显示,其今年前三季度总营收为105.32亿元,同比增长4.02%,增速放缓;归母净利润为6.04亿元,同比下降46.21%。据悉,2020年,科沃斯实现逆势崛起,一年左右股价暴涨超十倍,市值破千亿达到1400亿元,而近年其却“风光不再”,因业绩表现不及预期,科沃斯股价连续下跌,当今距历史最高点跌超八成,总市值缩水超1100亿。 除此之外,在个护小家电中,“筋膜枪第一股”倍益康财报介绍,其今年前三季度营收为2.47亿元,同比下滑9.75%;净利润为0.32亿元,同比下滑40.65%。业内分析指出,小家电行业业绩分化或与企业产品创新、渠道变革、营销费用、研发支出等相关。 小家电企业如何“破局”?:拓展线下、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出圈”大多依靠爆品,小家电曾因乘“宅经济”之风并利用线上电商的红利,创造了传统家电难以想象的增长成绩。但是当红利消退,爆品无法复制、产品同质化严重及营销费用高企等问题“浮出水面”,近两年来,业绩的下滑使得小家电企业纷纷开始寻求路径以实现“自救”。 以小熊电器为例,“网红”小熊电器由于贴上电商流量红利,当下其线上渠道营收贡献占比已超八成。但线上为主“重营销”作为小家电的通病,过于倚靠线上渠道会使其养成与营销深度绑定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实体经济逐步复苏,小熊家电也开始试图拓展线下,今年9月,其于成都万象城落地了首家线下体验店。除此之外,小熊电器近年来还先后切入电饭煲、电热水壶等“大家电”赛道,目前,其产品品类也已由早期的厨房电器逐步拓展至生活电器、个人护理、母婴喂养等多个领域。 此外,科沃斯相关负责人也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其从今年开始会通过与京东合作开店的方式,开设线下店以布局二、三线城市。今年9月开始,科沃斯商用清洁机器人线下体验点也已在全国多地布局,覆盖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区。 九阳方面近年也开始寻求出路,从厨房小家电向清洁小家电迈进,其先后推出净水器、洗地机等产品,意图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在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中,九阳股份表示已正式进入清洁小家电领域,实现了小家电领域的全品类覆盖,财报并未披露新业务具体营收情况。但是正如前所述,清洁小家电市场早已水深火热,就目前而言,各家企业业绩也并不亮眼,九阳入局该领域能否“自救”仍是“未知数”。 石头科技则选择了“去纯代工”,转为“自产+代工”相结合的制造模式,石头科技方面希望能够降本增效进一步提高产能,最终实现降低产品价格的目的。据媒体报道,近期,石头科技在惠州自建的智造工厂已开始投产,该工厂拥有完善的制造设施,可满足SMT、组装、测试、包装、仓储以及物流等核心生产环节,最高可实现每月30万台整机的产能。 有业内分析认为,目前扫地机器人在技术方面仍需提升,其价值仍没有很好地传递到消费者。同时,目前产品价格也还处于较高水平,究其原因,根本则在于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尚不成熟,供应链各个环节成本相对较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孔学劭 实习生 朱可轩
|
GMT+8, 2025-5-8 02:58 , Processed in 0.0261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