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竞拍银隆股权的时候股价大跌,这次再次增持格力钛又大跌,这样强烈的反应反映出一个问题,资本市场认为格力收购格力钛是非理性的行为”,刘步尘表示。 一方面,格力钛本身仍在亏损,且债务压力巨大。格力2023年半年报显示,格力钛上半年营收14.40亿元,净亏损虽较去年同期的6.58亿元大幅收窄,但仍有1.71亿元;截至今年6月30日,格力钛负债合计242.45亿元,而资产则为243.11亿元。 另一方面,格力钛的核心技术也一直不被看好。“钛酸锂电池本身的优缺点非常突出。主要优点是安全系数很高,高功率性能表现很好,能大力度地充放电,循环寿命也很长”,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它的缺点同样非常明显,一是能量密度很低,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同等含电量的钛酸锂电池包要重上一倍;二是成本非常高,比磷酸铁锂要贵上几倍。” 技术特点注定了钛酸锂电池在新能源车领域很难走向如乘用车这样的大众市场,更多是应用在公交车、大巴车等场景中,格力钛目前更是主要以公交车为主。“出行方式多样化背景下,公交车本身也是一个萎缩的市场”,刘步尘表示。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月,国内客车企业共计销售公交客车4127辆,同比下降51.49%。 市场规模也自然受限。“钛酸锂电池在整体锂电池市场中占比不到1%,并且还在萎缩”,墨柯估计,“现在基本上电动大巴用的也都是磷酸铁锂电池了,即便格力钛想要去推,基本上也推不动。” 这也让董明珠口中的押注银隆增加格力汽车空调、电机等应用通道,延长格力产业链的愿景变得更缥缈了。 因此,不少投资者认为,董明珠现在对格力钛的坚持更像是为手里的烫手山芋找个接盘者,对她掌舵格力的信心大打折扣。 “一个人的执着会容易让他在某个领域做得很深,另外一个结果则可能会让这个人犯了错误之后也不知道悔改,不撞南墙不回头”,刘步尘表示,“目前看董明珠的执着更像后者,而不是前者。” “我这辈子就是个卖空调的” 2001年加入公司的格力电器副总裁方祥建曾对《中国企业家》总结了一个规律,“董总的战略一般会经历至少6年的检验周期,当下可能很多人会质疑她,内部也有不理解,但6年过后再看,就不一样了。” 但董明珠布局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即重注格力钛,至今已走完第七个年头。即便目前仍算不上完全失败,但也远远谈不上成功。 格力近10年来的每一步多元化,无论是家电相关还是不相关的业务都是如此,其中手机核心团队更是于2023年5月被曝解散彻底宣告失败。 国内家电市场红利不再的背景是公平的,在某一家电领域做得深、有足够技术积累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为何其他两大白电巨头已经能多条腿走路,但格力始终还没走出空调? 在刘步尘看来,一方面,格力的多元化战略并不清晰,多元化产品间缺乏逻辑关系。“一般而言,一个企业刚开始启动多元化的最有效路径是相关多元化,比如过去做空调,现在做冰箱,压缩机技术相通、又都是制冷。如果你过去做空调,后来做手机、做医疗设备、做新能源车,业务之间的关联性缺乏过渡。” 另一方面,相比于美的和海尔,格力的多元化启动较晚,作为后来者本就很难超越前辈,而格力的多元化产品本身又不具备竞争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格力2015年开始做手机,做得晚,格力又没有手机研发能力,做出来的手机没有什么特点”,刘步尘认为,“董明珠对(跨界的)这些行业不懂,每一个多元化产品她都会说有多好,但懂行的人都知道,实际上这些技术早就有了。” “格力除了空调之外,其他的产品线竞争力度不强”,梁振鹏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这也导致,格力依然在大众的认知中被牢牢绑定空调的标签,就连董明珠自己去年谈自己的人生时都说过,“我这辈子就是个卖空调的”。 落榜今年世界500强后,董明珠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曾坦言,格力跨界这些新产品和业务可能暂时没有带来很大的收入,甚至有些还在亏损,但她相信这些都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和布局,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要看长远的战略,要做有价值、有意义、有贡献的事情。 诚然,董明珠实干的特质十分突出,自言“对每一件事,都要做到极致”,也让格力近年里的每一步都打上了深深的董明珠烙印。可如果一开始努力的方向就错了,做到极致是否意味着更无法挽回的损失呢?如果还继续这么走下去,格力还能否再造一个格力? 这样的质疑愈演愈烈,让“教董明珠做事”、“喊董明珠退休”成为互联网上的一种潮流。“我退休你能干,我就让给你”,董明珠的回应依然强硬。 参考资料: 董明珠释疑格力造车质疑:要的是新能源技术,2016年8月28日,经济观察报 银隆现任董事长详解风波内幕:没有董总,银隆可能真过不了这一关,2018年12月6日,中国经济周刊 董明珠:刺猬、斗士与阿特拉斯,2022年1月11日,中国企业家
|
GMT+8, 2025-5-8 22:22 , Processed in 0.0294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