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搜索
第一家电网 门户 要闻 查看内容

新规落地快一月,仍有美容仪品牌证件还未拿到

2024-4-29 09: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7353| 评论: 0|原作者: 崔慧莹|来自: 南方周末

摘要:   近几年爆火的美容仪,从明星网红带货到电视综艺,几乎每个渠道都被植入。价格虽高,但“在家做医美”“比护肤品有效,比做医美更划算”等广告文案让人心动。  如今,价格跳水的背后,是一场美容仪监管变革。  ...
  十年野蛮生长,终迎监管

  近十年来,“颜值经济”成为新增长点,家用美容仪行业市场规模随之上涨,号称爱美人士“人手一台”。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3.1万家美容仪相关企业。2014-2019年,美容仪赛道蒸蒸日上,相关企业新注册量逐年高速增加,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在40%至91%之间。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美容仪行业市场规模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接近100亿元——大约相当于家用电饭煲的年销量金额。

  野蛮生长中的美容仪良莠不齐。截至发稿,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美容仪关联的投诉仍多达3643条,除投诉产品大幅降价外,集中于产品漏电发烫、使用后过敏脱皮等。

  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秘书长杜洪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美容仪兴起多年,产品出现问题,消费者反映强烈或投诉增加等,都会引起政府部门的严监管。“不规范的产品就有安全隐患,严重的也会给消费者带来皮肤伤害”。

  2020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针对10款家用美容仪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6款样品镍释放量测试结果不符合欧盟REACH法规要求,存致敏风险;2款电离子型样品存低温烫伤和灼伤皮肤真皮层的风险。

  2022年,爆火的美容仪行业开始降温。当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第30号公告,对《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归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管理类别。

  为何纳入最高级别监管,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除医美行业历来乱象多、监管难之外,也与射频美容设备主要应用于健康人群有关——消费者大多“求美”,而非疾病治疗,且主要应用于面部,因此应更加关注安全性。

  《射频美容设备注册审查指导原则》中亦提到,家庭环境下使用的设备,用户均为非专业医务人员,缺乏对禁忌症或应对常见不良反应和突发意外伤害的应对能力,应从产品设计、说明书编写等方面控制相关风险。

  “行业的震动,就是从这一年‘30号文’的出台开始的。”毛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国内大大小小的射频美容仪品牌大约有五百多家,行业迎接强监管,首先会淘汰一批没有研发实力、贪图“挣快钱”的企业。

  2022年7月,由于产品存在皮肤烫伤的安全隐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要求某品牌召回了超过18万台家用射频美容仪。这一年,新企业注册量也减少至赛道10年前水平,全年仅新增680家相关企业。

  申请注册,顺利也需等两年

  依照“30号文”,大功率的医用级别和小能量的家用手持美容仪都被纳入。

  第三类医疗器械为医疗器械的最高监管级别。“需要做临床试验,申报周期长,花费高。会大幅提高射频类美容仪的准入门槛,行业势必迎来大洗牌。”雅萌(上海)美容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相关负责人Fay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依据科技部政务服务平台信息,目前已有雅萌、花至、觅光、OGP时光肌四家美容仪品牌提交临床试验备案信息,上述品牌分别于2022年3、4月,启动了关于“射频皮肤治疗仪”的临床试验,用于评估产品减轻皮肤皱纹、治疗皮肤松弛、紧致皮肤组织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4年4月初,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多家家用美容仪品牌企业询问注册证申请进度。Fay说,目前雅萌相关产品注册申请的所有流程都已提交完毕,等待审评审批。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企业总共要提交的资料文件大大小小总计大几百份。”汇得集团北京总部负责人王珮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作为医疗器械服务组织,该公司曾支持大型医美设备等医疗器械境内外上市。

  根据《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及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评审中心的统计,第三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周期,在流程顺利的情况下需要34个月。

  从小家电转型为医疗器械的美容仪企业,需要耐心等待。王珮力给南方周末记者算了时间账:首先企业要重新梳理研发资料及设计验证、重建质量体系,并完成型式检测,大约要三四个月;随后进行临床备案拿到临床报告,再完成注册申请的提交,就已经到第17个月了。

  “申请受理后大约排队三个月,再根据审评老师的补充意见单,把该补的资料补进去,直到完成技术审评和行政审批又要10个月,算下来是27个月,少说也要两年多的时间。”

  由于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要求较高,需在有资质的三甲医院进行,单个产品做临床的成本大约在500万元左右。毛伟、王珮力均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这一价格。

  美容仪产品此前的高昂价格,除研发生产、元器件成本价格外,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营销广告等“渠道费”。多位行业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前的跳水价已算亏本销售,“持证”的美容仪重新上线后,估计会回归原来的市场价格甚至稍稍提价。

  新规落地快一月,证件还未拿到

  新规已经落地快一个月,仍未有家用美容仪品牌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证。“现在我们这个行业人士,不焦虑都是不正常的。”Fay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24年2月17日,花至首席产品官申迅在接受美妆博主访谈时也曾谈到,花至已取得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备案,新规落地后,仍然有几个月的时间无法销售射频美容仪,这将影响公司40%左右的营收。

  目前生产家用射频美容仪的企业,原先都是从事家电领域,并没有注册医疗器具的背景和经验,在流程上往往摸着石头过河,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产品及内部的管理转型,面临暂停经营的困境。

  毛伟举例,针对同属家用美容仪的脱毛仪,要求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进行注册监管时,监管部门给予了5年过渡期;而家用射频美容仪作为更严的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进行管理,却给予更短的过渡期,仅有2年,时效不足。“希望监管部门在制定射频美容仪产业等新型产业的相关政策时,充分考虑行业实际情况。让各个生产企业能够有合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完成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

  就在新规正式实施前四天,3月2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分类界定解读》中提到,不是所有射频类产品都属于医疗器械。

  预期用于“淡化皱纹、改善松弛下垂、提升苹果肌、紧致肌肤、收缩毛孔”等的射频美容产品,应当作为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但是仅用于“促进精华吸收、皮肤表面清洁、温热按摩、去除角质”或类似用途的射频类产品,不符合医疗器械定义,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

  “可能这也是给企业留了一个口子,一刀切的话对行业影响太大。”毛伟说。

  尽管短期内,射频类美容仪产品还在“大浪淘沙”,但业内人士仍对这一产品的长远市场需求持乐观态度——只要关于衰老和容貌的焦虑还在,那美容仪就永远有市场。

  (应采访对象要求,白焕、苏越为化名)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新闻中心| 版权声明| 合作咨询| 我要投稿| 免责声明| 招聘启事| 联系我们| 隐私保护
总机:010-63510912; 咨询热线:13401051135; 客服QQ:1900713212
版权所有 第一家电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2019733号-1

Archiver| Comsenz Inc.   

GMT+8, 2025-5-11 07:49 , Processed in 0.1129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