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淘金,不只是巨头之间的“默契” 国内存量竞争加剧、需求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如何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并打开新空间,成为家电企业破局的关键课题。 前述消费电子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家电企业若想持续突破海外市场,必须聚焦核心维度构建竞争力:产品技术层面,既要在节能环保、智能互联等领域创新并建立差异,也要根据当地需求适配产品;供应链层面,需通过海外建厂、本地采购降低成本,同时保证需求响应的灵活性;策略层面,则要结合市场特性调整——例如发达国家注重技术溢价,新兴市场更看重性价比,切忌照搬国内模式。 袁帅也向北京商报记者补充道,技术创新是国内家电企业突破海外市场的核心动力,而本地化运营能力则直接决定产品能否真正贴合市场需求。 从家电三巨头2025年上半年的海外表现来看,受限于布局深度的差异,三者成绩已拉开明显差距。 2024年9月,美的赴港上市募资310.14亿港元,其中35%计划用于完善全球分销渠道,20%投入海外产能拓展,品牌、渠道与供应链的全球化建设均被纳入核心规划。2025年上半年,美的海外营收达1072亿元,同比增长17.7%,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42.69%。据财报披露,其泰国基地加速建设、印度基地正式投用、巴西基地顺利竣工,遍布全球的产能布局有效降低了关税与物流成本;品牌端,海外自有品牌收入占智能家居海外收入的比重已超45%,美的空调在南美销量登顶,冰箱在泰国、越南也跻身前列——美的从“靠规模卖货”向“品牌深耕”的转型已初见成效。 在两会期间多次提及“全球化”的海尔,如今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2025年上半年,海尔智家海外营收790.79亿元,同比增长11.66%,业务占整体营收比突破50%——“一半收入来自出海”的背后,核心打法正是前文提及的“本土品牌+海外产能”:其美国、泰国工厂分别能满足北美及东南亚大部分产能需求,直接避开贸易壁垒;再通过GE Appliances(美国)、Fisher&Paykel(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本土品牌,精准对接欧美高端市场,高端产品份额据称亦有所突破;同时,南亚、东南亚、中东非市场分别实现33%、18%和65%的显著增长——海外早已不是海尔业务版图的补充项,而是实打实的增长主力。 相比之下,格力的海外布局仍处于追赶阶段。2025年上半年,格力海外营收163.35亿元,同比增长10.19%,创下新高;但从营收占比来看,海外主营业务占比仅为16.78%,与海尔、美的的差距显著——这或许是格力在下半场亟待补齐的短板。 “存量做精、海外做透” IDC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预计出货2.81亿台,同比增长7.8%——这一有限却稳定的增长,恰恰释放出行业告别规模狂飙的粗放阶段、全面进入精耕细作周期的明确信号。 对家电企业而言,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发力与海外市场的深度开拓,正成为穿越周期的两大核心抓手;而价格战的退潮与价值战的兴起,更凸显出行业竞争逻辑的根本转变。 国内存量市场的破局之道,藏在产品结构升级的细节里。机构分析指出,以旧换新政策正加速传统家电的高端化、品质化转型——2024年以来,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已超90%,高端产品在政策补贴的推动下加速渗透。这意味着,单纯依靠“基础功能硬件”的销售模式已难以为继,企业必须在场景化、个性化上挖掘增量:无论是针对母婴群体的专属冰箱、适配小户型的嵌入式厨电,还是适老化改造中的智能安防设备,这些细分需求的爆发,都印证了“存量做精”的可能性。 而海外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本土化能力决定生存质量”的新阶段——具体来看,税务合规、汇率波动、国际贸易政策变化等风险,正倒逼企业从产品出口转向全球范围内的本地运营,唯有深度融入当地市场,才能突破低价走量这一瓶颈。 北京商报记者就上述问题尝试与格力、美的、海尔取得联系,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 无论是国内市场的结构升级,还是海外市场的本土化深耕,本质都是价值战的深化。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成本控制转向需求洞察与技术沉淀。家电业的下半场,拼的不再是规模扩张的速度,而是存量做精的深度与海外做透的广度——这既是三巨头分化的底层逻辑,也是整个行业穿越周期的必然选择。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王天逸
|
GMT+8, 2025-9-2 21:14 , Processed in 0.0267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