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洗碗机行业,“清洗死角”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也是横亘在所有工程师面前的难题。当优化触及天花板,答案在何方?追觅厨电的一位工程师和他的团队,用一场历时数月、迭代35版的“死磕”,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全球首创振翼喷淋臂洗碗机,让洁净再无盲区。 困局:洁净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打开任何一台传统洗碗机,你都会看到固定的喷淋臂。它们如同恪守成规的士兵,重复着既定的轨迹。但对于深口碗的碗底、锅具把手的内侧、异形杯的杯壁,水流永远鞭长莫及。 “我们收到过用户的反馈,也做过大量的调研,很清楚死角是用户体验的终极痛点。”拥有十一年从业经验的追觅洗碗机工程师吴工坦言,“在原有的技术框架下修修补补,如同隔靴搔痒。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 破局:来自一根弹簧的灵感 转机,来自一个看似与厨房毫不相关的领域。 “公司长期以来与清华大学保持着定期的交流合作。在一次技术研讨中,我们接触到一种用于航空航天或是医疗器械领域的材料,是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镍钛合金——它能够在特定温度下精确地恢复到预设形态。”吴工回忆道。 团队找到一根镍钛合金弹簧并迫不及待的进行了测试实验,当那根纤细的弹簧在热水中轻盈舒展,展现出预置形状的那一刻,大家的创作灵感也被瞬间点燃。 “我们当时产生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通过应用这种材料,使得喷淋臂能像人的关节一样,可以灵活弯曲,那所有死角不都迎刃而解了吗?” 这个灵感,成为了破局的关键。然而,从灵感到产品,中间横亘着的,是一条名为“工程化”的荆棘之路。 执着:35次迭代,铸就一个可靠的“关节” “把一种新材料、新结构移植到洗碗机内部,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吴工描述道,他们需要面对的,是高温、高湿、洗涤剂腐蚀的极端环境,以及数万次循环的耐久性考验。 材料形态、机械结构、温控程序……任何一个变量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败。 “那段时间,实验室成了我们待得最久的地方。”吴工说,“我们进入了‘设计-建模-快速原型验证-失败-再优化’的循环。就为了那一个能精准、可靠弯曲的‘关节’,我们整整迭代了35版设计。” 桌面上堆积如山的失败原型,无声地记录着这场“死磕”的激烈程度。支撑他们走下去的,除了攻克难题的信念,还有追觅内部独特的创新氛围。 “在追觅,只要你的想法有潜力,公司就敢给资源、给空间,支持你往死里试。”吴工强调,“这种对研发的信任和尊重,让我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去挑战不可能,把那个看似疯狂的念头,变成了坚实的专利技术。” 兑现:当水流“活”了起来 历经35次打磨,终于找到了答案。 如今,在追觅的新款洗碗机内,你会看到一条可以弯曲的喷淋臂,它通过智能角度调节,可以提升22%冲刷面积,实现五维全域喷淋,覆盖到舱内每一个曾经无法触及的角落。 “你看,它现在会思考,会拐弯了。”吴工演示时,语气中带着自豪与轻快,“这个有‘关节’的喷淋臂,就是我们交给用户的最终答案。我们终于可以坦然地说:我们兑现了‘无死角’的承诺。” 初心:技术背后是安心的温度 十一年的技术生涯,让这位工程师对职业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 “工程师的价值,从来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复杂,而在于它到底解决了用户多实际的问题。”他总结道,“我们死磕35次,不是为了一个专利证书,而是为了每一个家庭在打开洗碗机门的瞬间,收获的那份无需二次检查的、纯粹的安心。” 后记: 在追觅,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正是这群坚信“答案不在原有框架里”的工程师,用一次次的破局与死磕,将天马行空的灵感,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卓越体验,持续兑现着品牌对全球用户“极致洁净”的承诺。 |
GMT+8, 2025-11-26 17:17 , Processed in 0.0546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