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方标准化模式的不断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也早已凸显。首先是加工工艺在用户端会因为烹饪经验的差异而产生误差;随着时间演变,一定区域内用户的喜好会有所变化,但西餐标准化却有滞后性;其基础研究是基于单一烹饪模式、单一食材,或较少食材种类。 相比西餐与日餐的相对简单化,中餐要达到美味的标准却更为复杂。为此,添可食万专门成立数字美味研究院,在对西餐、日餐标准化的学习与反思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出中餐标准化的“食万模式”,将塑造更加绿色、健康、快捷的中餐饮食方式。 从田间地头到用户餐桌 从端到端实现各环节数字标准化 曾经中餐因为太复杂而无法实现标准化,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中餐标准化提供了可能,国家也正大力支持数字化在多领域的推广。工信部1月印发的《关于加快现代轻工产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要“在家用电器、食品等行业持续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食万模式”正是对决策层规划的积极实践。具体来看,风味标准环节要根据色、香、口味、口感确定菜肴美味风味模型;烹饪过程中根据美味要素、温度、水分、时间等参数建立风味反应数据模型;烹饪食材要求涉及色泽、外形、水分、风味因子及营养素留存等的保(复)鲜能力数据模型;在食材加工环节对温度、水分、成分、时间、微生物抑制因子进行参数控制,建立降低生物变化的数据模型;最后延伸到优质食材的选择,则要充分考虑产地、季节、品种、品质的影响。 |
GMT+8, 2025-9-8 11:35 , Processed in 0.1908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