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作为一种互联网业务,马太效应十分明显。” 记者丨刘四红 董晗萱 距离“讯联智付”变更为“花瓣支付”的消息已过去多日,但市场对华为支付的热议仍未停止。从2021年收购迅联智付,曲线拿下支付牌照,到如今获批更名,在这一领域逐步深耕。 作为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厂商巨头的华为,经过多年的开疆拓土,究竟撒下了一张多大的支付网?与微信支付、支付宝两大巨头有何区别?对于其战略布局“鸿蒙生态”有多大意义?其进攻的支付之路又是否适合其他厂商? 掌握账户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更名问题,10月17日,华为方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花瓣支付公司支持下的华为支付,是鸿蒙生态中的全场景支付服务,用户可在华为钱包App开通华为支付”。 华为做支付,并非临时起意。获牌之前,早在2011年,华为就已开始在全球建设移动支付通路;而后华为支付又发布多个创新工具,例如2016年的Huawei Pay,是基于NFC芯片的便捷移动支付工具;另在2020年推出Huawei Card,华为手机用户专属数字信用卡服务;此后,华为还参与了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规范制订,在深圳推进数字人民币场景创新及落地使用。 尽管华为曾公开表态不会申请支付牌照,但战略或也随形势而变化。一资深支付从业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华为对于支付的布局,核心考虑是生态的完整性。 目前,华为全球终端链接数超过10亿,手机存量用户突破7.3亿。如此庞大的用户体系下,其中的消费都需要支付业务承载。因此,类似其他巨头的模式,华为需要收购一家支付公司牌照,将账户体系掌握在自己手中。 区别于第三方合作,自己拿牌做支付,对华为的意义有多大? 一支付公司高层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了其中的区别。“个人认为华为布局支付的目的,是打造一个能够整合整个生态体系的基础设施,通过支付构建的支付账户体系、支付能力、用户数据等,实现全场景、跨终端的便捷支付体系。” 而在这一过程中,华为既可利用自身的流量,实现数据、支付的合规,将最核心的个人信息、金融信息等都留在自身体系中,也可通过这些信息,推动各项涉及数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来看,华为的支付牌照对于整个公司和生态布局能带来多方面增益。一方面,能够将公司巨大的流量进行变现,包括为金融引流、赚取支付结算手续费、降低公司成本;另一层面,也可为体系内的商户及用户、上下游的供应商提供便捷的支付体验,提高用户黏性;此外,支付业务中收集的用户信息、金融信息,也能够使华为更好地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提高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同时这些大数据还能用于模型训练、大数据分析等使用。 “比较看好支付牌照对华为生态布局的增益效果”,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手机厂商纷纷布局支付,原因是智能手机和支付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尤其在生态上,支付工具是一个很好的应用生态加分项。 除了对应用生态的支撑作用,在业内看来,华为利用这张支付牌照展业,也兼具合规性、成本方面的考量。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指出,布局支付并非是单一的考虑,既涉及到利用私域流量打造入口,也有开展资金流、信息流等相关业务的合规性考量。同时,还能节省外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成本。 黄大智解释到,第三方支付本身是一个需要强验证的账户行为。只有支付机构持牌,才能处理资金与信息的流转,反之,机构对个人信息的掌握则缺乏闭环。因此,支付牌照对于华为这样集团化公司的生态构建起到了重要的链接作用。 华为支付的网能撒多大? 对于华为支付,华为终端云服务支付事业群总裁马传勇曾表示,其并不对标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目标是打造整个鸿蒙生态的基础设施。 在鸿蒙系统当中,希望华为支付能够为用户开户、绑卡、收单、交易整个过程做好赋能,让用户只需一个华为账号,即可畅享全场景、跨终端的便捷支付体验。 |
GMT+8, 2025-5-2 03:03 , Processed in 0.0495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