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搜索
第一家电网 门户 要闻 查看内容

华为拿下支付牌照,手机厂商伺机而动拿牌照

2023-10-19 10: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258| 评论: 0|来自: 北京商报

摘要: “支付作为一种互联网业务,马太效应十分明显。”记者丨刘四红 董晗萱  距离“讯联智付”变更为“花瓣支付”的消息已过去多日,但市场对华为支付的热议仍未停止。从2021年收购迅联智付,曲线拿下支付牌照,到 ...
  同时,收购支付牌照的高昂成本,也是不少手机厂商望而却步的一大因素。苏筱芮指出,对于手机厂商来说,选择持有支付牌照主要有两大块的成本,第一块是获取牌照的一次性交易费用,而第二块则是后续支付业务相关的运营维护支出。

  上述支付公司高层人员也给北京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互联网支付牌照的价格在2亿-4亿元左右,相关设备投入以亿元计,团队的运营费用在几千万元左右。一个支付机构要能够盈亏平衡,交易量至少应在千亿左右的规模。

  “这是一个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过程”,黄大智同样表示,手机厂商布局支付业务,要取决于自身用户量是否足够大等因素,对比收购成本、日常经营成本,判断支付对于资金流、信息流的流转带来的链接作用,产生的对于个人用户画像的更加全面的描述,并能否基于此开发出更大的价值。

  “手机厂商是否要获取支付牌照,还需结合自身的业务规模、生态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等进行考量,如果手机厂商本身业务规模不大,那么各类费用摊薄下来,有可能不如选择外部第三方机构;另外,如果手机厂商自身的科技能力、合规水平不足,后续在科技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支付业务合规领域可能会收到来自人民银行的大额罚单,这种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建议还是选择外部的正规持牌支付方。”苏筱芮说道。

  不过,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也认为,目前购买支付牌照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点,成本已经较最高的时候有所降低。拿下支付牌照可以让手机厂商获取到两个机会,通过支付进而加载金融和数据,完善用户端生态,强化产业的中心位置。

  如何打好支付这手牌?

  获牌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如何运营、如何合规、如何控制风险、如何发挥牌照价值,也是华为后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华为支付业务近年来发展迅速,在2022年,华为钱包月活用户已达1亿。马传勇表态,相比同行,华为支付的优势在于软硬结合的能力、金融级的安全芯片、生物认证数据不上云等。为了让华为用户能够快速、安全、便捷地支付,现在没有具体的商业目标,也不去抢市场份额,更多是打造好相关的能力,“随着新场景不断出现,新市场逐渐增大,我们的份额也会随之增大”。

  从北京商报记者多方采访来看,市场对华为支付大多持看好态度。一资深业内人士提到,对于华为来说,历经两年多的探索,在合规与运营方面并不是大问题,这张支付牌照将很好配合其战略,完善打造“鸿蒙生态体系”。

  不过,前述支付公司高层人员则提出建议,对于华为来说,后续还需注意多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建设相应的交易场景,重视用户的支付体验,才能吸引用户使用;另外,机构也要加强风控能力的建设,从特约商户的准入、交易的安全、反洗钱等各方面均需加强风险管控,防止出现资金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被收购的不少支付牌照中,就有不少机构长期持续处于亏损阶段,还有的因为违反《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被监管开出罚单。

  “加强合规能力建设很重要,最近几年监管趋严,支付、反洗钱、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罚单不少。只有将监管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才能保证业务的健康发展。” 前述支付公司高层人员提道,机构要形成良性的商业模式,只有建立了良性的商业模式,支付公司才能够盈利,才能够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也可以避免员工为了完成考核指标铤而走险。

  “牌照收购起码需要三年时间内部消化再进行外部技术输出。我建议在‘平台加支付’已有的优势基础上,不管是用户还是交易层面,平台更应该注意合规和稳定,特别是反洗钱等方面的问题。”王蓬博说道。

编辑丨汪乃馨
图片丨北京商报、华为应用市场截图、视觉中国、壹图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新闻中心| 版权声明| 合作咨询| 我要投稿| 免责声明| 招聘启事| 联系我们| 隐私保护
总机:010-63510912; 咨询热线:13401051135; 客服QQ:1900713212
版权所有 第一家电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2019733号-1

Archiver| Comsenz Inc.   

GMT+8, 2025-5-2 14:04 , Processed in 0.0563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