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互联网电视的诞生,到2019年以来电视广告的两轮整治,行业似乎经历了一个轮回。如今开机广告大概率进入了倒计时,接下来内容和会员收费也可能明显减少,但人们准备好迎接电视涨价了吗? 作者 | 林夏淅 编辑 | 刘肖迎 运营 | 刘 珊 恼人的电视广告,恐怕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自2013年乐视发布第一台互联网电视以来,电视行业生态被重构。一直到今天,虽然众多消费者享受到了这种“重构”带来的低价体验,但也发现使用过程中需要支付更多费用,忍受日益延长的广告,还有越来越复杂的遥控器。 2023年8月开始,国家广电总局联合相关部门再次对相关问题着手整治,且力度和方式都较2019年那轮更为严格、明确,还强调了“治得住、不反弹”。 对许多叫苦不迭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喜事一件,但在这一套组合拳背后,电视厂商、电视台甚至消费者可能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行业多方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格局变化? 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电视广告的整治,并不是新鲜事。2019年,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经就电视广告相关问题约谈了市场保有率最高的7家电视厂商,打响了当时的“电视开机广告大战”。 经过多次交涉,消费者获得了“跳过开机广告”的权益,行业内还在2020年出台了《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技术规范》,明确了开机广告不得超过30秒、电视厂商必须配备可一键跳过的选项等要求,且该规范于当年5月开始实施。 可惜上述规范只是行业内部指定的团体标准,并不具备强制力,对行业内众多企业来说约束力也相当有限,这一轮整治过后不久,广告重回视野,其他诸如“套娃式收费”在内的问题也继续发酵。 那么2023年8月开始的新一轮整治,区别在哪里? 分析师认为,这一次整顿显示出有关方面更大的决心,是“铁了心要治”,包括从8月份开始更高的公开发言频率、更具体的整改方向、更大的力度,以及更明确的整改期限,都与上次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2023年8月2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有关单位,召开了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前不久又召开了相关的新闻发布会,针对“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一系列问题给出了三个阶段的整治方案。 其中,今年年内先要逐步实现收费包压减40%的目标,明年上半年规范电视运营和收费模式,明年年底健全有线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OTT(基于互联网而非运营商的网络电视)三大业务体系长效管理机制,还强调了针对“套娃式收费”要能够“治得住、不反弹”的关键。 收费问题之外,消费者从电视中接收的是什么内容,也成为广电总局此次关注的一个重点。
|
GMT+8, 2025-5-2 02:30 , Processed in 0.0602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