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品牌做运营的张可,曾在京东工作,她向我们分析了本次争执的几种可能性。 一是品牌中负责京东和天猫渠道的是不同的员工,他们各自有自己的KPI,在组织货盘上出了问题。第二种情况是,可能公司今年的业绩目标就是以李佳琦为核心,“因为就算把底价给京东,最后可能依然比不上李佳琦渠道的销量”。 但最有可能的第三种情况是,老板和员工都清楚比价情况,和平台也形成了默契,提前给天猫、京东不一样的型号的产品的促销价格,和各平台的采销通气。但是等到李佳琦价格真的上线了,京东内部的比价系统会直接抄送各个级别的老板,京东的采购也只能立即跟价。 “品牌可能以为自己商量好了, 但如果真这么以为,只能说他们没做过京东”,张可表示。在京东控价越来越紧的当下,李佳琦直播间是他们第一时间会对齐的标准。 而且,这些破价成本最后很可能会由品牌承担。虽然京东方面表示,这次京东自营双11促销的降价,是由京东自掏腰包完成的。但是,品牌和京东签订的条约并没有这么简单,平台有很多方法来确保自己的收益。 每年年初,自营商家就会和平台签订“毛保”,保证平台毛利收入。根据36kr,如果平台从品牌交易中赚取的毛利不够约定的数额,这些资金缺口就会从商家货款中扣除。其次,平台有很多办法可以让品牌继续花钱,销售费用、引流费用,以及定额费用等,“毛利就回来了”。 如果品牌不按照这个方案进行,那么后续在京东的生意也会受到影响。比如石头科技也在去年因为控价问题和京东闹得不愉快,今年直接不做自营,而开始做POP(第三方)的FCS店了。 这种控价方式其实各平台都有,只是在今年各家都在卷低价的竞争烈度影响下,京东走了极端。 但是,李佳琦的特殊之处,本来平台就是无法复制的,而且,甚至连再复制出一个李佳琦也相当困难。超头直播间的逻辑,就是以破价/无利润为代价,来获得品牌的最大曝光量和某个时间段内的产品销量。 换言之,只有极致的流量,才可能达成极致的价格。而这个极致是在之前各大平台齐心协力、不计成本地推直播、灌流量、打低价所形成的。在今天利润就是一切的前提下,大家都不会再付出这么高的成本来造神了。 上多少次直播间,上直播间用什么价格,都可以单次决定,和品牌当下的销售节奏相匹配。平台则是长期经营的阵地,如果在大促时期全平台、全时段破价,那么哪个品牌都受不了。 所以,品牌能够接受在李佳琦直播间,乃至之前的薇娅、现在的小杨哥、大狼狗夫妇等大主播的直播间上单次破价(当然,破得太频繁也会有问题),它从理论上来说不会扰乱品牌的定价系统。 这里的逻辑只是,李佳琦的流量是最大的,既然品牌都要破价宣传,那么在这里破价,理论上来说收益是最大的。 如果京东要求品牌也在平台上实行一样的价格,但是却卖不出在李佳琦直播间的销量,就算不需要进行违反了底价协议的赔偿,也几乎肯定会亏本,才是海氏着急的核心原因。 全网低价,没你想象的简单 究其根本,从双方透露的信息来看,海氏虽然没有提前和京东知会,却依然认为对于价格双方应有默契。毕竟从京东与国美苏宁等线下渠道控价时代开始,这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操作。 这两年的全网最低价同样如此,大家都清楚这是一柄双刃剑。平台如果真的追求全网最低价,未必于竞争以及自己有利。 |
GMT+8, 2025-5-2 21:34 , Processed in 0.0242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