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招股书,绿联科技超过七成的收入均由外协生产贡献。从2021年至2023年,外协生产的产品数量占总产品数量的比例分别高达78.28%、79.33%和78.22%,产生的金额占比分别高达75.62%、76.12%和78.31%。依赖外协生产虽然让绿联科技能够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和销售渠道开发等环节,但也带来了诸多质量风险。 此前,绿联科技就曾因产品质量问题多次受到监管部门处罚。如2024年1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绿联科技存在产品(商品)质量违法行为为由,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3375元;2020年10月,绿联科技生产的PB132绿联移动电源因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被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监管局罚款93765元。 另外,绿联科技还存在部分产品抽查或检测不合格、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形。 在这场充电宝行业的信任危机中,绿联科技的处境折射出代工模式下的深层困境与转型阵痛。尽管其以“以旧换新”活动试图化解风险,但“自行处理”的回收漏洞、快递拒揽的执行障碍等历史遗留问题,仍让消费者对其诚意存疑。黑猫投诉量突破1436条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其质量承诺的集体质疑,从虚标容量到售后推诿,从3C认证模糊到退货无门,这些问题共同构成绿联品牌形象的“信任赤字”。 责任编辑:钟离 《金融界》原文链接:https://finance.jrj.com.cn/2025/07/11195951641614.shtml
|
GMT+8, 2025-8-17 09:07 , Processed in 0.0250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